張之洞 書目答問

《書目答問》,一部指導治學門徑的舉要目錄,五卷,附二卷,著錄圖書兩千二百餘種。張之洞撰。 同治十三年(1874年)張之洞任四川學政時,因「諸生好學者,來問應讀何書,書以何本為善,遍舉既嫌掛漏,志趣學業,亦各不相同,因錄此以告初學。

《書目答問》,一部指導治學門徑的舉要目錄,五卷,附二卷,着錄圖書兩千二百餘種。張之洞撰。 同治十三年(1874年)張之洞任四川學政時,因「諸生好學者,來問應讀何書,書以何本為善,遍舉既嫌掛漏,志趣學業,亦各不相同,因錄此以告初學。

《書目答問》是張之洞撰寫的一本舉要性目承書。《書目答問》一書,是作者因諸生不知應讀何書及書以何本為善而為其開列的學習經史詞章考據諸學指示門徑的導讀目錄(一說系張委託繆荃孫代撰)。收錄者多為重要書籍,所選版本亦從當時習見者中取其

小說《書目答問》是由作者 張之洞 撰寫的線上小說。簡介: 《書目答問》是張之洞撰寫的一本舉要性目承書。《書目答問》一書,是作者因諸生不知“應讀何書”及“書以何本為善”而為其開列的學習經史詞章考據諸學指示門徑的導讀目錄(一說系張

張之洞《書目答問補正》(ctp:work:wb236432)著作資料 朝代 作者 書名 底本 電子版(URN) 備註 清 張之洞 書目答問補正 書目答問 補正 ctp:wb236432 該著作的代表性文獻。以作者姓名張之洞相關聯 朝代 作者 著作名 清 張之洞 龍筋鳳髓判 清 張之洞 勸學篇

簡介: 書目答問 《書目答問》是張之洞撰寫的一本舉要性目承書。《書目答問》一書,是作者因諸生不知「應讀何書」及「書以何本為善」而為其開列的學習經史詞章考據諸學指示門徑的導讀目錄(一說系張委託繆荃孫代撰)。

21/9/2011 ·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晚年號抱冰老人,直隸南皮人,晚清重臣,洋務健將。 張之洞生於一個官宦家庭,父親張?是清朝知府,對其管教甚嚴,聘請名師精心栽培。張之洞4歲即發蒙,學習勤勉,8歲讀完四書五經

清張之洞撰。包括《書目答問》和《輶軒語》兩部。《書目答問》,張之洞就任四川學政時,為答復「諸生好學者來問應讀何書,書以何本為善」而編。這是一部給初學者指示讀書門徑的工具書。

《書目答問》問世后很快風行海內,四方學者幾乎是“家置一編”。 當時學者繆藝風(荃孫)在蜀,《書目答問》的編寫,得到了他的襄助。張之洞辭世之后,關於《書目答問》的作者,繆荃孫捉刀而張之洞坐享其成之說一時甚囂塵上。

首先,《書目答問》與張氏《輶軒語》《勸學篇》等具有共同的撰述宗旨和理念訴求,共同構成張氏國學教育的三部曲。當然,張之洞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提倡經世致用之學,是培養士大夫,其間也不乏可供今日所謂通識教育設計參考的思想資源。

21/9/2011 ·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晚年號抱冰老人,直隸南皮人,晚清重臣,洋務健將。 張之洞生於一個官宦家庭,父親張?是清朝知府,對其管教甚嚴,聘請名師精心栽培。張之洞4歲即發蒙,學習勤勉,8歲讀完四書五經

清張之洞撰。包括《書目答問》和《輶軒語》兩部。《書目答問》,張之洞就任四川學政時,為答復「諸生好學者來問應讀何書,書以何本為善」而編。這是一部給初學者指示讀書門徑的工具書。

張之洞到達廣州後,便加強防務,飭沿海督撫,嚴密防守。六月,法國侵略軍占臺灣基隆,張之洞奏請飭吏部主事唐景崧,往會劉永福,合擊法軍。他認為:“援台惟有急越,請爭越以振全局。又言牽敵以戰越為上策,圖越以用劉為實濟。

《書目答問》五卷,附二卷 清 張之洞 撰,民國 范希曾 補正《輶軒語》二卷 清 張之洞 著光緒元年,張之洞任提督四川學政,院試畢,作《輶軒語》申戒諸生。上篇語行,列士紳行為守則十七條,自謂切於世風;中篇語學,言初學根柢:通經,讀史,讀

張之洞著,范希曾補正。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出版。它是為初學者指引行徑而列的書目*共收錄古籍刪多種。每書後有簡要說明,並指出何種版本較好。范希曾在此基礎上補收了一些和原書性質相近的書,補上了原書漏掉的版本,又糾正其中的一些錯誤。

本書是一部指導青年學者學習研究中國文化的舉要目錄,為青年學者指明了方向和路徑。同時它也是一部重要的目錄學著作,得到當代學者的普遍重視,為我國目錄著作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範希曾為本書作的《補正》,豐富了《書目答問》的原有內容

書目答問 補正 (清)張之洞 維基文字版:開放共同編輯的資料。龍筋鳳髓判 (清)張之洞 (清)張之洞 維基文字版:開放共同編輯的資料。該項目由文字識別功能建立,未經校對

張之洞的〔書目答問〕,是一部指導治學門徑的舉要目錄,它的出現,受到當時學者的普遍重視,為我國目錄學著作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此書成於光緒元年,為張氏任四川學政期間,得繆荃孫之助,列書2,200餘種。光緒2年,開始流行坊間。

1898年5月5日,中國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張之洞發表《勸學篇》。全書貫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論點,主張在維護道統道德文化的原則下接受西方資本主義的技術,被譯成英、法文出版。1900年紐約版易名為《中國唯一的希望》。

同治末光緒初,張之洞先後在浙江、湖北、四川等地任考官或學政,先後在武昌和成都設立經心、尊經兩所書院。在此期間,組織人力編寫的《輶軒語》、《書目答問》二書,從不同層次上指示讀書人的入門途徑,對乾嘉漢學的地方化與常識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書目答問 作者: 張之洞 清 1876年 姊妹計劃: 百科·數據項 卷一 經部 卷二 史部 卷三 子部 卷四 集部 卷五 叢書目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3年1月1日之前出版

我每每查閱後都發現跟他所指字相異,蓋是訛字。當時就將張之洞在《書目答問》裡的告誡予之:“讀書不知要領,勞而無功;知某書宜讀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要解決古代文獻之編纂、傳鈔、流傳、真偽、註疏等問題,必須學習文獻學。

7/10/2019 · 《歷代建元考》,是清朝初期學者鍾淵映所編寫。收錄了自漢武帝到明代的各政權年號,十卷。張之洞在《書目答問》史部中有記載,說記載年號的書,李兆洛的《紀元編》最簡便,葉維庚的《紀元通考》最詳細,而《歷代建元考》是早於兩書的

汪縉(大紳)等,對佛學有着濃厚的興趣,大力予以提倡,被後人稱為“理學別派”(張之洞《書目答問》中語) ,其影響且沿及龔自珍、魏源等人。至清末,隨着西學的傳入,佛學也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機,並在近代中國思想界、學術界產生了極為廣泛的影響

第一,從目錄學的角度看,《書目答問》在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之外,另設叢書、別錄兩大類目,這是傳統圖書分類法在延續很長時間後的一次重大突破,有其重要的目錄學意義;從學術史的角度講,張之洞在書目中對清代著述多有列舉,充分反映

釋義: 書名。清張之洞提督四川學政時,應答初學者所問而作,一說實出繆荃蓀手。四卷。其書引歷代著作,多達二千餘種,按四部分類,並分子目,指示門徑,極便初學。近人范希曾補正,於各目之下臚列各

《書目答問》,清末張之洞撰,是一本擧要性目承書,里面列擧了2000多種古籍,給年輕人指出了讀書的方向。 四川學政時因諸生不知“應讀何書”及“書以何本爲善”而爲其開列的學習經史詞章考據諸學指示門徑的

《書目答問》是清人張之洞編的一本專門檢索我國古籍書目的工具書。清朝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 年),張之洞就任四川學政時,諸生以“應讀何書,書以何本為善”相問,他就根據當時的情況,從學生實用出發,經過反覆考慮,挑選了二千二百多種常見

為了對照中文書的數位化情況,選了同時代張之洞(1837年 – 1909年)的《書目答問》。在 Google 圖書裡,以「-補正 -增輯 -標注 intitle:書目答問 inauthor:張之洞」為檢索辭句,得到以下的結果:

讀書的經驗因人而異,介紹公認的「必讀書」是很難的。從張之洞的《書目答問》,到一九二 年代胡適和梁啟超開列的「國學書目」,都曾熱鬧過一時,但在專門研究國學圈外究竟有多少影響卻不容易估計;即

摘要《圣哲畫像記》從數千年燦若群星的歷史名人中精選三十二位,畫龍點睛地概述其為學成就,并借此作為后輩為文的圭臬,給學者治學提供讀書門徑選擇的便利路徑,為后來張之洞《書目答問》起到探源導

前天懷著忐忑的心情去複試,最後結果是好的,已被擬錄取。因為歷來古典文獻學都比較冷門,想要報考的同學經常無從下手,我當初報考的時候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幸

本書彙集諸家校本(含校刻本、批校本及校語),增補張之洞的《書目答問》,選用清光緒五年貴陽校刻本作為底本,以每一種書作為一個條目,先錄貴陽本正文,次列諸家校語。

《書目答問校補》 暫存 Share 《書目答問(精)》 作者 張之洞 (清) 出版社 朝華出版社 ISBN 9787505440838 分類 叢書及舊期刊 > 中國叢書 > 舊經籍 價格 HK$88.00 匯率只供參考 貨幣兌換參考 匯率只供參考 本網站未能顯示存貨,書籍資料僅供參考

书名 《書目答問不分卷》 书名 书目答问不分卷 作者 張之洞[撰] 版本 民國10年(1921) 石印本 分类 史部>目録類>知見類 下落 上海圖書館 馆藏 上海圖書館 影印 检索该书影印古籍

(四)目錄學者,提要鉤玄治學涉經之學也。清張之洞[書目答問,略例]云:「讀書不知要領,勞而無功。如某書宜讀,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切半。」張氏又於[輶軒語.語學篇]云:「汎濫無歸,終身無得,得門而入,事半功倍。

 · PDF 檔案

錄四「劉子」條)、張之洞(書目答問卷三子部雜家類「劉子」條) 、民國黃雲眉 (古今偽書考補證子類「劉子新論」條) @前賢駁斥劉敢作說者有:四庫提要C I劉子」條)、陳鐘(簡莊丈鈔續編卷一「劉 子注跋J )、楊明照C I劉子理惑J )、王師叔眠(劉子集證「自序J

 · DOC 檔案 · 網頁檢視

援引張之洞《書目答問》中所選的《十三經》作例子,印證今人會把有研究價值的古書加以總結,因此念今人的書,古人的書也已包括其中。 6 閱畢全文後,試為本文另立一個符合題旨、具新意的題目。(2分)

書目答問,乃清張之洞(西元一八三七~一九 九年)為四川學政時,於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得門人襄助,列舉舊典新著共二千二百餘部,刊為一目,初為應「諸生好學者來問應讀何書,書以何本為善」之詢而

另外,在美國則有裘開明的《哈佛大學中國圖書分類法》,在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中使用。「此法以中國圖書分類法為經,西洋圖書分類法為緯。大綱則根據魏《中經新簿》經史子集順序,又仿張之洞《書目答問》而別立叢書類,共分九類」。(註3)